“消费分级”是2018年的热门词汇。一方面,消费升级的趋势并未根本上扭转,另一方面,消费结构分化,降级现象频频出现。简单的说,消费者既重视品质、品牌和体验感,同时也要求物美价廉。
旅游,既可以作为消费升级时的奢侈品,又可以是消费降级时的安慰品。因而在经济增速下行压力加大、居民消费倾向下降的背景之下,仍保持着较强劲的增长势头。
根据1月29日,中国旅游研究院(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银联商务股份有限公司旅游消费大数据联合实验室在沪刚刚发布的《中国旅游经济蓝皮书No.11》和《中国旅游消费大数据报告2018》,2018年国内居民出游力指数再创新高,达到17.8%,旅游消费大众化已成为趋势。
“出游力”指数创新高
Y
在旅游业向智慧化、细分化转型过程中,少不了大数据的作用。数据显示,银联商务在全国范围内服务的商户多达800余万家、POS终端超过900余万台,这些来自吃住行游购娱等各行业的消费大数据,构成了银联商务大数据智慧旅游分析的基础。
自2017年8月国家旅游局数据中心与银联商务股份有限公司“旅游消费大数据联合实验室”揭牌以来,已经连续发布数期旅游消费大数据报告,勾勒出近年来旅游消费发展趋势,全面量化旅游消费与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居民生活之间的联系。
根据本次发布的《中国旅游消费大数据报告2018》,城市出游力指数,是指该城市居民旅游消费支出占该城市居民消费总支出的比重。虽然目前出游力指数仍维持东南沿海地区较高、西北地区较低的局面,但中西部地区出游力指数与东部地区差距已经有所缩小。
如果把客群按消费能力依次分为高净值客群、都市休闲客群和大众消费客群三类,从2016至2018年,都市休闲客群旅游人数增长迅速,预计至2020年占比将达到36.9%;但是该客群旅游消费金额贡献度增长较慢,潜力仍有待进一步挖掘。而大众消费客群贡献的旅游消费金额已经接近50%。
随着都市休闲客群快速崛起,近三年来,游客在旅游目的地享用“舌尖美食”的消费笔数年增长率超20%,在度假别墅的消费笔数年增长率超30%。这充分说明,人们对旅游品质的要求正在提升,不仅要玩得好,也要吃得好、住得好。
整体来看,旅游消费越来越走向细分市场,“一招鲜、吃遍天”的时代结束了,不同消费人群需要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精细化运营。高端游兼具高端服务与高端品位,更追求私人定制和独一无二的体验感;普通游则下沉至更广泛的城市和人群,许多名不见经传的中小城市成为旅游热点,在价格适中的基础上提升服务标准。
新动能何在?
Y
“预计2019年全年国内旅游人数将超过60亿人次,同比增长近10%;其中出境旅游市场会继续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达到1.66亿人次;全年将实现旅游总收入6.52万亿元,同比增长9.3%。”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在发布会上如是说。
戴斌还表示,旅游消费行为正在发生三大变化:
首先,主客共享的美好生活已经成为旅游消费新动能。2018年上海共接待入境旅游者893.71万人次,其中过夜游客742.04万人次,同比分别增长2.37%和3.16%。来自日本、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韩国、美国、法国的客源均有两位数以上的增长。究其原因,正是浦东新区、外滩、张江科技园、迪士尼等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新地标,以及两千多万上海人民的美好生活吸引了越来越多异国他乡的游客到访和消费。
“小包价、定制游、微旅游、深度游、自驾游等个性化和体验性的生活需求越来越多,而对传统的包价、团队、观光、购物的程式化需求则在相对减少。”
其次,文化创意和科学技术正在成为旅游投资新动能。
“国宝会说话、故宫口红、兵马俑酒店是文创,北京798、成都宽窄巷子是文创,但远远不是文化创意与旅游融合的全部内涵。”戴斌认为,发行了爆款原创动画《洛宝贝》的大业传媒、人工智能领先者科大讯飞(002230)、无人机领域的大疆、物流领域的顺丰,以及华为等世界顶级科技公司,能给旅游带来什么呢?这更加值得期待。
第三,法治和市场正在成为旅游治理新动能。文化和旅游部成立以来,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绘就了新时代旅游发展的新蓝图。